“小娃娃变成一个胖娃娃。”在儿歌的引领下,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地捏着一个“胖娃娃”。
“老师,你看看。”耳边传来明明稚嫩的叫唤声,我跑过去一看,立刻傻眼了。只见凹凸不平的大块橡皮泥中间挖了一条深深的沟。我不禁脱口而出:“这是什么?”明明仰起小脸,得意洋洋地说:“这是一个坑。”我不禁怒火上来了,冷冷地说:“大家都在捏胖娃娃,你为什么捏一个坑?”明明神秘地说:“小娃娃如果不好好吃饭,没力气,就会跨不过这坑,会掉进去的。”显然孩子的思维没有跟随着教师,行动也有违于活动的预设。怎样转化孩子的情感,让他的行为融于同伴之间呢?
看着孩子快乐的小脸,此刻他还在为他的杰作而得意洋洋呢!如果采用比较生硬的口气,断然地否定幼儿的行为,那么势必会打击幼儿的操作热情。孩子在不情不愿中,勉强按教师的要求捏橡皮泥,孩子不会体验到手工活动给人带来的快乐。
于是,我又为明明拿来了一盒橡皮泥,对他说:“你让你的娃娃吃得胖胖的,看它还会不会掉进坑里。”明明说:“好!我的娃娃是最棒的!”说完,他开始了新的手工制作活动。
有时,面对孩子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行为,轻轻一句鼓励的话,远胜于严肃的训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