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老师范文网

托班案例:家园配合共同矫正孩子恋物行为

栏目:托班案例分析 来源:老师投稿
托班案例:家园配合共同矫正孩子恋物行为
案例描述:开学第一天嘉嘉很早就来幼儿园了。她抱着妈妈的脖子,两眼含着泪花和妈妈说:“再见”。手却始终抱得紧紧的。在老师地安慰下才坐到椅子上。嘉嘉哭着说:“我要小枕头,我要小枕头。”我一边帮她擦拭泪水一边帮她找来了小枕头。嘉嘉接过枕头紧紧的抱在怀里。无论是洗手、吃饭、上厕所、睡觉都抱着枕头,一直到活动结束都没离开过自己。          
片段二
午睡中,其他孩子差不多都入睡了,但是嘉嘉久久不能入睡,只见她不停坐起、躺下、翻身,时而“啊,啊 ”哭两声,其实她是寻找着妈妈为她睡觉准备的枕头。当我把枕头给她时,她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只见她把枕头的一角含在嘴里、不停地咬着,一会儿便呼呼入睡了。等我去拿掉枕头时,枕头的一端已经湿透了。
片段三
入园一周后,我把妈妈放在幼儿园的枕头藏了起来。早上来园时还可以,但一到午睡时间,她还是翻来覆去寻找枕头,迟迟不能入睡。“啊、啊”哭声不断。我告诉她“枕头宝宝很脏,拿去洗了,”,听完后,她把自己蒙在毛巾毯里,“呜、呜”一阵后睡着了。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都没有拿枕头出来,孩子每到午睡时间,总表现的很不安,时而会咬咬毯子,随后也能安然入睡,时间都要晚于同伴。
案例分析:
从以上三个片断中看出:托班的孩子,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人,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其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不愿大小便、喝水少、吃饭难、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对某一物品特别依恋等多种不适应行为。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育契机,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善于观察,设计符合孩子刚入园时心理特征的游戏活动以及温馨和谐的环境创设。同时更要注重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老师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和蔼关切的动作都能给焦虑孩子得到一点安慰。使孩子在集体中感到自由、亲切、有序。这样就能使孩子对物品依恋逐步转移,让他们快快乐乐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1、家园配合,共同矫正孩子“恋物”行为
首先,我们注重与孩子家庭进行沟通。针对嘉嘉的“恋物”行为表现专门和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家长了解“恋物”行为的利弊,更明确其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达成逐步矫正宝宝“恋物”行为的共识。其次,请家长们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入睡过程,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该物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再是让宝宝独自抱“恋物”入睡,使孩子渐渐减少对该物的依恋,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
2、“忽视”恋物行为,转移注意
所谓“忽视”指的是教师或成人在动作、言语等行为上对孩子关注程度的适当减弱,其表现为注重引导,不加以刻意的分离,不再时时刻刻的要求孩子放弃,对“恋物”视之而不见,“忽视”它的存在。在来园时止住哭声的办法也不再是使用枕头,而是提供有趣的玩具、邀请她一起参加活动。在午睡时,我们可以通过眼神、安抚等动作帮助她入睡。
3、注意循序渐进,逐步矫正
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安全的依恋关系曾伴随着宝宝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恋物”的发展会造成社会交往及生活的困难。因此,我们也要采取逐步的矫正措施,不断然要求孩子马上远离“恋物”,更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宝宝对入园新环境的适应,对“分离焦虑”的淡化,我们更多得帮助宝宝们参加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宝宝们同伴间进行简单的交流与交往,更多得给予孩子关注,帮助他们走出“恋物情结”。 上一篇:小班案例:开汽车 下一篇:不能任意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 相关推荐
  • 中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与反思
  • 小班案例分析:咬人事件
  • 幼儿园案例:一个不合群的孩子
  • 中班语言活动《甜蜜的家》教学案例分析
  • 学习日志——吃饭的故事
  • 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
  • 大班案例分析:不情愿的道歉
  • 案例:如何看待不善交往的孩子
  • 大班音乐活动《雨点沙沙》案例分析
  • 老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