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老师范文网

大班运动案例分析200篇

栏目:大班案例分析 来源:老师投稿
大班运动案例分析200篇

屈老师提供最新大班运动案例分析200篇,供各位老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大班运动案例分析文章,欢迎收藏!

  第1篇:幼儿园大班运动案例:丛林探险
  案例:今天的户外活动,我让孩子们利用轮胎,梯子,席子等器材搭建了一个小小丛林,开始我们的探险之旅,小朋友们都十分的感兴趣,在搭建的障碍物中间小心翼翼的穿梭,有的扮演小兔蹦蹦跳,有的扮演大熊慢慢走,也有的扮演猴子到处跑,而平时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的小峰,今天也有了变化,和同伴有说有笑,玩的不亦乐乎,但是当他顾着与小慧追逐的时候,一个不小心跌倒在轮胎中间,一屁股坐进了轮胎圈中,四脚朝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这情形,忍不住大笑起来,这时,小峰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糟糕,坐在轮胎中间一动不动,低着头,斜眼看着大家,而同伴和老师提醒他“加油,站起来!”却都于事无补,个别幼儿等得不耐烦了便开始有些小抱怨“你起来呀!”,“小峰,你快点啊!”。这时,我让小慧去到小峰的身边帮助小峰,只见小慧爽快的答应了,迅速走到小峰旁边,伸手扶他起来,爽朗地笑道:“小峰,快起来,我们继续探险。”之后便带着小峰一起继续进行丛林探险了。
  幼儿在丛林探险游戏中,兴趣十分高,运动非常积极,对于发展自己的身体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很好的帮助,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外向的孩子非常快的融入到运动中,而内向的孩子对于运动则需要多些时间去接受。在本次冒险运动中,我关注比较多的是一些胆子大的孩子,因为这类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而一些胆子比较小的孩子我关注他们动作的发展,像小峰这样比较“自我”的孩子,有时候默默的在幼儿园呆一天,有时候只和一个伙伴玩一天,相对于其他幼儿的活泼、爱交流,他的性格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特别是当小峰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心理非常脆弱,自理能力又无法帮助自己,就很容易产生厌倦游戏,抵触上学的心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健康领域对于5~6岁幼儿的发展期望有“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在上述案例中,小峰在游戏中遇到了挫折,我期望遇到挫折比如:摔倒、抢玩具等的时候,大班孩子是能够先自己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求助老师,在《指南》中对于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提及“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案例中的小峰平时就是容易乱发脾气的孩子,这与他的成长环境有着联系,当他进入幼儿园参与集体活动时,他的“自我”遇到了大家的无视,因此,他就会生气和沮丧。
  针对小峰的性格特点,我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鼓励、引导他融入集体活动,也为其健康发展做好基础。
  1、通过各种途径,如教学活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我带你”等形式,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基本的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2、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其大胆自信的品质,能随着活动的需要愿意转换情绪。
  3、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和家长多沟通,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通过近两个月的坚持,小峰的性格开朗了一些,在游戏、运动等方面,能够主动尝试参与,虽然他总是一个人玩或者只和小慧玩,但是他已经从之前的“以自我为中心”开始转变,开始理解集体生活中需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

  第2篇:大班运动案例案例分析与反思
  领域:运动
  一次在走跑跳运动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不再满足于老师事先预设好的运动器械上进行活动,而是更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调案例整运动器械的摆放。很多男孩都喜欢聚集在轮胎从高往下跳,他们不再局限着跳一个或两个,而是更喜欢挑战高难度,把轮胎加到四个。就在孩子们进行时,我观察到刘君弟做出的一个小动作。他不敢从四个上跳下来,他悄悄把四个整成了三个。这个小小的举动马上引起了许多男孩的不满,和他争论了起来。很想看看他们如何处理这一状况,于是我站在了不远处静静的观察起了他们。终于在几次争论和妥协后,戴子恩想了一个两全的办法。他又滚了三个轮胎,把它垒高。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部分孩子无法从四个往下跳的问题,也让他们这群喜欢挑战高难度的小朋友得到了满足。《指南》中指出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兴趣、特点和需要,以便更有效的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在对幼儿运动活动的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对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一定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发展、得到发挥,他们的表现也分析与反思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会在活动中积极的挑战自我,挑战难度,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认为,运动活动中的观察,要改变“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对所有的幼儿只提出一种要求,能力强的幼儿感到吃不饱,提不起兴趣,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不敢吃,丧失了信心。这都将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在观察后的要求上要因人而异。透过观察,我了解到班中幼儿现阶段运动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我将在接下来的运动活动中,对运动器械的设置上做一定的调整,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积极的参与到运动活动中来,在运动水平上有一个新的飞跃。

  第3篇:
  案例分析与反思
  领域:活动室
  活动室开始了,今天是创意室,主题是剪纸,嘉欣和琪琪兴致勃勃地搬着小椅子来到了剪纸操作的桌子边,按照提供的资料,开始在旧图书中寻找所需要的故事形象,翻阅了好长时间,嘉欣先剪下个笑眯眯的太阳公公,然后把太阳公公案例粘贴在背景纸上,接着,又挑选了一个心急如了的老鼠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小老鼠快步飞跑的形象,正当嘉欣寻找其他动物形象的时候,活动室结束了,嘉欣和琪琪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离开活动室。午饭后,我又请嘉欣和琪琪来到我们隔壁的创意室去继续她未完成的作品,却发现她们草草了事。
  分析:
  每当孩子参加创意室活动时,由于时间等原因,总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要么没有成品,要么作品虎头蛇尾。我仔细思考之后发现:在一般的剪纸活动中,我们大多以孩子个人创作为主,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单是个人剪,有的幼儿由于时间来不及;有的幼儿由于能力有限,只掌握了部分的剪纸方法;有的幼儿由于侧重想象,到结束时,还不能剪出好的作品来;而让幼儿在另一个活动结束后再去继续进行剪纸创作,由于幼儿的兴趣转移较快,不能在原来的思维基础上连续分析与反思下去,总之不尽完美。假如让四、五个孩子为小组,进行集体合作剪纸创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剪纸创作的需要。反思: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竟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微软公司能取得辉煌的成绩,不是比尔盖茨一个人的成绩,是全体工程师和测试人员的倾力合作。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学会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需求。善于与人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非常重要的技能和素质,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因此,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我们学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孩子今后能否取得成功是相当重要。在幼儿的剪纸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条件,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第4篇:
  大班运动案例反思:我不会跳绳
  案例描述:升入大班后,为了加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及跳跃能力。我班从开学初就制定12月中旬将举行一次跳绳比赛。为了让孩子们更快、更好的学会跳绳,我们事先就以校讯通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请家长为孩子购买两根绳子一根放在家中练习,一根带到幼儿园进行练习。跳绳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最常见的运动项目了。鑫磊是个小男孩,每天来幼儿园的时候基本都是晨间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当其他的孩子正在整理绳子要休息时他就出现了。那一天又是如此,“鑫磊去拿自己的绳子来练习一下吧,老师好久都没看见你练习跳绳了哦”我故意这么说道(还不会跳绳的他自己不急,我到是开始着急起来了)。而他就笑嘻嘻的去拿了自己的绳子,可是他拿着绳子左揉揉右捏捏就是没有跳起来。我便问他:“你为什么不跳绳呢?”他嘟着嘴巴说:“妈妈太忙了,一直在玩电脑,没有教我跳。”听完他的话,我便告诉他妈妈没有教你可以自己学啊,老师也可以教你。来,先把绳子甩到自己的脚前方,双脚再并齐向前一起跳,10分钟过去了,虽然还没有学会,但是看到他认真的一甩一跳的想要跳过去,我便鼓励他再多练习几下,并告诉他明天早点来,多练习老师相信你很快就会学会的,他笑着点了点头。
  分析:“过于依赖”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了鑫磊不够主动比较懒散的习惯。在家里,父母对他过于保护,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理,而使鑫磊有了一种依赖思想,妈妈没教我,我就不用学了的心理思想。缺乏了孩子的自主性及主动学习的态度。
  反思:对于鑫磊的表现应更多的给予信任,帮其他战胜过于依赖的思想。让孩子了解不是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在妈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要学会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采取了一同练习和耐心帮助相结合的方法,促使鑫磊克服依赖思想,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锻炼自己。在家长方面我也和鑫磊的妈妈以电话的方式进行了沟通交流,他的妈妈听我这么一说也很是着急,其实在家中不是没有教孩子跳绳而是鑫磊不肯好好的练习跳绳,依赖着妈妈就是不肯动起来。为此我和他的妈妈共施良策,促其转变,共同研究探索一套科学的、适应鑫磊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鑫磊每天早点来幼儿园,多有时间参加户外运动。关注和支持鑫磊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他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鑫磊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

  第5篇:
  大班户外活动案例分析:快乐运水
  随着天气的转热,每天下午的户外活动孩子们在开心运动的同时又浑身出汗,非常难受。不过今天下午的活动,让他们充满了凉爽的感觉。带领孩子们来到活动场地后,我首先让他们观察场地布置:8个盆子两两对排,其中四个盆子里装满了水。“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玩什么游戏么?”“运水!”“那么你们知道怎么运水吗?”桐桐马上回答说:“用海绵吧!”“可是,老师什么也没带来啊。告诉你们吧,今天我们要用小手来运水。你们有信心把水运过去吗?”“有!”于是,幼儿分成四组,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运水。在我的意料之中,一个轮回下来,对面四个盆子里都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点水。“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只有这么点水呢?谁来说说看原因?”曹钦说:“老师,我知道了,我们刚才运水的时候,手指都没有并拢,水都漏掉了。”大家都表示赞同。原因找出来了,又开始第二次的运水。这一次,大家可小心多了,在盛水时都把手指并得紧紧的,跑到对面时,手心里大多都还留有水,比刚才第一次运的水多了很多。大家都开心地叫起来。他们都体验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接下来的环节让孩子们更感兴趣,要求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传递运水。这下,大家都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起来,四组人员都凑在一起商量怎样才能让水传递到最后一个孩子的手上。第一次的尝试,都是传到一半,手上就没有了水,但是这并没有让孩子们灰心,相反的他们的热情更高了,变换着手法盛水,一个接一个,谁也不敢开小差,地上淌满了水,孩子们的笑声没有停过,我也愉快地加入到他们的运水大队中。直到游戏结束,孩子们还在回味着刚才的过程。
  一次小小的运水游戏,给孩子带来的是清凉与快乐,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技能得到了发展,互相合作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吗!

  第6篇:
  大班户外活动案例评析:叶子出汗了
  天气非常炎热,户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都往大树下跑。小泉跑过去后,还不忘招呼我:“老师,快过来,这里凉快一些。”我逗他:“还有哪里凉快?”他四处看了看,往不远处的树一指:“那里也凉快。”说完,他小脖子一扬,嘴里发出“啧”的一声,笑眯眯地看着我,这是他的习惯动作通,常在做了一件自己觉得挺不错的事,或说对了某件事的时候,他总会这样。看着他可爱的样子,我不禁笑了。
  大家看到我们在说话,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小雨说:“我家楼下也有一棵大树,可凉快了。”壮壮说:“我在家骑自行车的时候,妈妈让我到树底下骑,说那里凉快。”徐帅说:“我爷爷家里有大树,还有小树。”小泉说了一句:“树有叶子,大树叶子多,小树叶子少。”我问孩子们:“树叶有什么用么?”豆豆说:“没有树叶,大树不好看。”明茗说:“我爸爸会用叶子当口琴吹呢。”小月说:“我见过小蚂蚁在树叶上爬。”露露说:“叶子在水里像小船一样。”……看到孩子们对树叶这么感兴趣,我想,带孩子们去看看叶子标本,还有刚刚展出的树叶画吧,也许孩子们会有兴趣继续探究呢,这不是一节很好的生成活动吗?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一个地方,那里有好多树叶做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孩子们当然赞同。
  (评析:在户外自由活动时,周围的事物如花草树木、玩具、沙石等常会引发出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如果教育者能抓住孩子一日生活中这类主动学习的契机,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就会生成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但是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些教育资源,或出于某些原因对孩子的探究加以限制,比如:“别说话了,快过来!”“等会儿再说吧,我们先来玩XX。”而当老师注意到孩子们的兴趣点时,虽往往会有预知的结果发生,而更多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生成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教学楼大厅,那里的陈列柜里有一些叶子标本,如梧桐、鹅掌楸、大叶杨等。有些树是生长在南方的,北方很少见到。显然,孩子们对这些形状各异,大小、颜色不同的树叶充满了好奇。壮壮指着银杏叶问:“这是什么树的树叶,怎么像个小扇子?”小泉看到榆树叶,高兴地说:“我捡过这样的树叶。”小雨说:“这些树叶长得不一样,有的怎么那么小啊。”豆豆则说:“原来叶子可以放在柜子里呀。”我告诉孩子们这叫“标本”,露露说:“我们也捡树叶放在这里面吧。”孩子们一听,都兴奋起来。我又告诉他们,除了把树叶做成标本,还可以做美丽的画呢。说着,我们来到了学前班的树叶画展板前,孩子们看到美丽的树叶画,都发出了惊叹声,对着画指指点点地——这是小鱼、那像瓢虫……看完树叶画,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捡树叶了,我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的角角落落里都找寻了一遍,捡了一些树叶。但是,离做树叶画还差得多呢。明茗说:“今天我回家去后也捡。”这倒是个好主意,孩子们都同意了。
  (评析:老师已经捕捉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并以接纳和欣赏的态度,支持孩子们的自主行为——“捡树叶”。使得活动一开始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支持鼓励。)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都带来了自己捡来的树叶。看来,昨天的观察活动效果真不错。我想,接下来,我就可以带孩子们先探究树叶,然后再做树叶画了,多好呀。一会儿让孩子们先互相看看自己带来的树叶,昨天他们已经发现了树叶的形状、大小不同,我再引导他们观察树叶上叶脉的方向、还有树叶的颜色。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我甚至借来了叶子标本,并把自己制做的叶子标本也带来了,这些标本里有在这个季节里少见的紫红色、黄色、红黄相间的树叶,还有一些是蔬菜(小白菜、蚕豆叶)、庄稼(小麦、水稻、玉米叶)类的叶子,我似乎已经能感受到孩子们在看标本时惊讶的样子了。
  (评析:老师没有将“捡树叶”活动简单地延伸为“做树叶画”,而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试图将这一活动开发出多种可以生成的教育价值。
  1.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探究,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并生成有关对树木的不同种类、生长环境,季节变化的经验。
  2.对树叶的探究延伸至各类植物叶子的探究,获取更多的经验。
  老师为孩子提供了能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希望幼儿在操作、观察时,获得老师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和经验。)
  早饭后,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欣赏树叶,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着。我正准备把标本拿出来,开始上课,这时,小泉叫了起来:“我的叶子出‘汗’了!”孩子们都跑去看,小泉又说:“我害怕叶子被我弄坏了,就放到瓶子里了,怎么出‘汗’了?”原来,小泉把叶子放进了饮料瓶里,瓶壁上有一些小水珠,叶面上也隐约可以见到一些。大家都看看自己的叶子,有的失望地说:“我的叶子怎么没有出‘汗’啊?”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意识到,此时,他们对树叶叶脉的方向,树叶的颜色等问题已不感兴趣了,他们关注的是叶子的‘汗’。怎么办?是告诉孩子们这是“蒸发”现象,是植物特有的“蒸腾作用”,然后完成我预定的活动,还是借机就此话题让孩子们展开探索呢?这时,正正说:“是不是叶子太热了呀?”这句话使我做了决定,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吧。我拿来了一个大些的饮料瓶,从孩子们带来的叶子里随手拿了几片,放进瓶子里,然后把瓶子放到了光线充足的窗台上,剩下的叶子放在了瓶子旁边。我做这一切的时候,孩子们也在一旁嘀嘀咕咕的,老师,你是不是要让叶子多出点‘汗’呀。老师,叶子会不会被晒坏了。我告诉孩子们,你们注意观察,看看这些叶子还会不会出‘汗’。
  夏季的天气炎热,阳光充足,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午睡起床后,小泉高兴地告诉我:“老师,叶子又出了好多‘汗’。”果然,瓶壁上、叶面上都有好些细小的水珠呢。壮壮说:“叶子太热了,你看它出了那么多‘汗’。”正正说:“叶子又出‘汗’了,真好玩。”小月却指着瓶子旁边的叶子,问:“这些叶子怎么不出‘汗’呀?”露露说:“可能瓶子里的比外面的热吧。”孩子们嘻嘻地笑了起来。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想,如果不给他们机会去探究,可能我就听不到这些充满童趣的话了。我让孩子们再仔细看一看,瓶子外的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大家仔细看了看,好像这些叶子有点发蔫了。我告诉孩子们:“其实,瓶子里面的叶子和瓶子外面的叶子都出‘汗’了,就像露露说的,瓶子里面的叶子被太阳晒得更热一些,所以‘汗’出得多一些。瓶子外面的叶子呢,没有那么热,所以‘汗’出得少一些,而且出得很慢,慢得我们都看不清了,就像我们小朋友,天气越热,汗珠越多,天气不太热的时候,汗不太多一样。”我以为这样一说,孩子们明白了,就不会再探讨叶子的“汗”了。谁知,小泉又对我放在窗台边的半瓶水发生了兴趣,他招呼大家:“快看,这里面也有‘汗’呢。”这瓶水是我无意中放在这儿的,瓶壁上有很多小水珠。大家又一次惊叹了:这么多‘汗’呀!看来,这关于‘汗’的探究才刚刚开始呢。我没有急于告诉他们这也是“蒸发”现象,想看看孩子们会怎么做。
  (评析:老师在发现了幼儿的需求时,及时调整了教育行为,为孩子提供自由表达、观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带着自己的问题与猜想去寻求答案。孩子的需要其实与教师预定的教育目标并不对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做到了尽量让自然结果的反馈、让客观事实调整幼儿的认识,帮助了幼儿逐渐形成尊重事实的意识,并且培养了幼儿相信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三天早上,教室里可热闹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瓶子,有的装着小积木块,有的装着小草,有的装着花儿,还有的装着塑料玩具,明茗更有意思,他往瓶子里放了自己的小手绢。大家都把这些瓶子放到了窗台上。午饭前,孩子们纷纷告诉我,我的XX出‘汗’了,我的XX没出‘汗’等等。见此情景,我索性让孩子们每人都说了说自己的瓶子里有什么,出‘汗’没有。大家发现,瓶子里的小草、小花儿都出汗了,小积木、塑料玩具、小手绢等等没有出‘汗’。这是怎么回事呢?壮壮说:“是不是没有水,就没有‘汗’呀?”小泉说:“那咱们把瓶子里装上水好不好。”我表示了赞同,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
  午睡后,每个瓶子的瓶壁上都有一些小水珠,孩子们的实验成功了,小泉很得意:“我说装上水吧,看,都出‘汗’了。”孩子们都很高兴!意外的是,壮壮又发现了:放小草、小花、叶子的瓶子里并没有水,‘汗’从哪儿来的呢?这下,可把孩子们难住了。这个问题靠孩子们自己可不好解答了,我把孩子们带到了植物角,让他们一人拎一小桶水,给植物浇水。孩子们看到,水渗进了泥土里。我又启发他们想一想学过的歌曲《春雨沙沙》,是怎么唱小树芽长大的,反应快的露露说,不浇水小树芽长不大。我们看着看着,小泉突然说:“我知道了,我们浇水了,叶子里面就有水了。”我肯定了小泉的答案,告诉孩子们,叶子里、小草、小花里都有水,这些水是从土壤妈妈那里得来的,有小朋友浇的水,也有许多雨水。
  (评析:老师的指导方式体现了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引导幼儿去关注事实,这种指导方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孩子获得某种经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老师能够耐心等待,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自然结果、客观事实来调整幼儿的认识,能够使幼儿获得了真正内化的知识。教师若过早地告诉幼儿有关经验知识,也就剥夺了孩子自已学习和发现的机会。此外,教师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也很必要,在孩子产生新经验的时候,在孩子发生认知冲突的时候,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切记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寻求孩子的真实意图,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至此,孩子们对叶子出‘汗’的探究终于得了结论。这件事使我感触很深,如果,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对树叶发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捡树叶活动,更不会发生叶子出‘汗’的事儿。而在出现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没有朝我预计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如果我硬把孩子们拽回来,我还会听到他们童趣的语言,看到他们稚嫩的小手做的实验吗?
  作为教师,真的需要一双观察敏锐的眼睛,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及时地捕捉到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的想法、实践。不仅要将科学道理用儿童化的语言告诉孩子,更应该支持孩子充满童稚的思维,而不可轻易否定。我庆幸,在探究叶子的“汗”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有机会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并且,给予了适宜的指导与帮助。
  (评析: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己的一日工作,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探究叶子出“汗”的活动中,老师从幼儿行为中反思教育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教育策略,使教育活动能适宜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发展的需要,使得师生共同成为了探究活动的受益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