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幼儿园在重点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我看到了这样一幕:在“自助烧烤区”,一群孩子在很“认真”的玩着。“顾客”坐在就餐区不停地吃着东西;两个服务员也煞有其事的在认真履行着“职责”,几个小厨师不停地在拨弄着毫无物品的“锅子”,整个场景真是“文明有加”,这完全不是孩子们该有的游戏状态。于是我找到老师,询问其原因。原来,老师们为了给孩子提供充足游戏空间和游戏材料,花足了心思,不仅牺牲了很多自己休息时间在准备材料,而且还发动家长全力以赴。看着区域的逐渐丰满,老师很有成就感。然而,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老师却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孩子对这些项目兴趣不是很浓,尤其是在“生活区”。如果要重新设置游戏,一是时间上来不及;二是舍不得。于是老师便教幼儿怎么玩,一次不行来两次.......,于是就出现了上述一幕。
从老师角度出发,她们对工作热爱值得肯定,但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看,她们的行为却值得我们反思。这让我想起, 曾在应彩云老师的博客中看到这样一篇日志。这个故事发生在春游时,原本听到春游就会欢呼雀跃的孩子,现在却打不起精神。反思其原因,就在并于春游前,老师总喜欢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带着任务进行春游,可想而知这样的活动,孩子会有兴趣吗?应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灵机一变,对孩子说:今天我们就是去玩。""真的吗?"孩子将信将疑的问,"真的"。那一次孩子玩得很尽兴,应老师也很好的抓住了当时有效的动态资源,让孩子赤着脚踩在草地上,感受着“肌肤与草”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这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力量,也让孩子内心激起要好好爱护小草的情感,从主观意识上就不自觉明白了"保护植物"的重要意义。
反观我们教育,确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顶着教育孩子的名义,做着标榜成人的教育。尤其是区域活动,我们在无形中创设着我们认为的“有趣的”“有意义的”项目。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却在无奈中"被安排"着,玩着并不太快乐的游戏。就如上述的案例,教师没有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一个毫无原有经验支撑的游戏,是没有生命力了。孩子在这样的“被安排”中,她们是无奈和无趣的,社会性交往能力更是得不到提高的。我们要回归幼儿,倡导"教育无痕"。在开展活动前,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幼儿,我会喜欢吗?”。
上一篇:幼儿教育笔记《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下一篇:幼儿教育笔记《我不上幼儿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