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真的不可以这样做吗?
在幼儿园中,有着许多的规定,对幼儿说:“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试问,真的有这么多的不可以做吗?当然,一些规定是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还有的一些明令禁止,真的对孩子好吗?真的是为孩子的安全着想吗?
案例1:又到了家长半日活动的日子,在户外自由活动时,孩子像放开的小鸟,带着自己的玩具在操场上玩开了。“林晨希,我们一起玩吧?”循声望去,原来是希希的爸爸在征求儿子的意见。希希应了声:“好”。父子俩就玩起了滚接皮球,这样子平淡的玩法持续了一会儿,希希爸爸建议:“我们来踢足球吧?”希希眼里闪过一丝犹豫,但随即被笑容给掩盖了。只见希希重重的一脚向爸爸踢去,爸爸一个“泰山压顶”接住了接住了球,以轻盈的步伐踢出一球还以一击,但也被希希轻松地接住了,并回了一个快球。就在这你一球、我一球中,这父子俩玩得多开心哪!几个男孩显然被他们感染了,也加入了这一“比赛”,希希爸爸一对几,别提孩子们有多开心了。只见刘浩重重一脚,皮球被踢出了好远,撞向墙壁弹了回来……操场上洋溢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案例2:又到了放学时,只见一个个孩子从幼儿园里出来了。这时,看见中2班的张天伟小朋友在爸爸的搀扶下正快速地通过花坛上的“路”,心里想着:“这多危险啊!”准备过去制止,可到了他们身边,却冒出一句:“爸爸扶着可以,自己一个人不可以在上面走,听见了吗?张天伟。”只见他抬头瞧了我一下,点了个头,笑了笑,继续他的“冒险”。
案例分析:上述两个案例中孩子的行为,在幼儿园中,我们是明令禁止的。踢皮球,要踢坏的,再说皮球不是用来踢的——这是我们给孩子的理由。走花坛,有危险,跌下来要断手断脚的。——这是我们告诉幼儿的。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这样做真的不可以吗?
案例反思:
1、 孩子天生是爱模仿、有好奇心的,应尊重孩子的这一性格特点。
“电视中,圆圆的球就是用来踢的,为什么皮球就不可以踢呢?”“我们可
以过小桥,为什么花坛就不可以走呢?”孩子的心里会有这种疑问,这是他们好奇心、爱模仿的本性驱使,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禁止,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是不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为此,我们应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给予他们探索的自由。
2、 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引导。
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我们不是放任孩子去玩去做,而应该给予他们必
要的引导。在踢球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这么做,与孩子进行谈话:“为什么电视中圆圆的球可以踢,那是足球,它的皮比较牢,专门用来踢的,并且在很宽敞的场地上踢的,而皮球的皮与足球相比不是很牢,不是不能踢,而是应该怎么踢?而且我们的操场较小,踢时还要注意什么?”在这种启发式的引导下,相信孩子会明白:皮球不是不可以踢,而应该轻轻地踢,要注意安全。对于走花坛,肯定有它吸引孩子们的地方,我们也可因势利导让孩子明白:不是不能走,而要有大人陪同,让危险的变成安全的。
在幼儿园中,我们不能以一句“不可以这样玩做”就扼杀孩子对事物的求知、好奇,而应该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学会安全玩的方法。“引”比“禁”更能让孩子学到东西。
下一篇:幼儿教师教育笔记《小饼干事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