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用巧妙的提醒撕掉孩子的标签
上完课,我依照惯例开始对孩子们今天的表现进行点评,“今天小朋友们上课的表现都不错”,在对一些表现有进步的孩子进行奖励过后,我开始“提醒”几个上课不太专心的孩子了,“彤彤上课喜欢讲悄悄话,弘楷喜欢东张西望,还有可馨喜欢玩辫子……”还没等我说完,涵涵就插嘴:“肯定也有我,老师肯定又要说我了,哎!”我听了,心里五味陈杂,其实今天涵涵的表现还不错,可以说是有进步的,可他居然认为我会提到他。
调皮捣蛋的孩子,喜欢到处“闯祸”,老师常常把他们的名字黏在嘴边来提醒他们,以管理好秩序。如此高频率地在老师口中出现他们的名字,也许对管理秩序有那么一点积极作用,但是对孩子的身心却是有不小的消极影响。这一次次的提醒,像是一个标签,贴附在孩子的身上了,让他们对号入座并强化——自己就是个捣蛋鬼。
作为老师我觉得这是值得深思的,一方面,对于差强人意的表现需要我们去提醒,另一方面,过多的提醒对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如何将之平衡?如何进行合适提醒?我觉得提醒是必须存在的,这有利于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表现的不足之处,并督促其进行改正;但是我们要控制提醒的数量,不要接二连三地连续提醒同一个幼儿,给他们时间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我们要提高提醒的质量,其实提醒不一定是千篇一律的叫名字,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温和的方式,比如摸头、眼神交流、微笑等方式。所以接下去的时间我将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去和涵涵这样的小朋友相处,撕掉他们的标签,让每个孩子都能喜欢老师的“提醒”。
上一篇:读后感《特别狠心特别爱》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教养笔记《爱哭的桐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