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在一起,免不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告状”。其内容绝大多数是“谁谁打谁了”,“谁说脏话了”,“谁谁抢谁的玩具了”……这样的告状,一天总少不了几次。如果老师一一加以劝导,实在是力不从心。那么,能不能让孩子也来劝导孩子呢?
我在班里试着用一种比较固定的劝导语言,即将劝解的内容归结为简短的一句或两三句话,反复使用。这样以后幼儿也能慢慢学着说了。比如,处理争抢玩具,我总是先轻轻地摸摸这两个小朋友的头,然后平静地询问为什么?待搞清原委后,就说:“这本来是一件小事情。大家互相让一让,不就没事了?吵架耽误了时间,谁都玩不成了,是不是?”这几句既亲切又有趣的话,说得大家都笑了。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我仍以同样的态度,将这几句话的意思或简或繁地说出来。这样几次以后,我再说:“这本来是小事情,大家应该怎么样呢?”旁边的孩子就会说出来:“大家互相让一让,就没事了!”同样,处理其他纠纷,也说比较固定的几句话。如“你说脏话,不文明,要改正。”等等。以后又慢慢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孩子也很快接受了我的劝导语言。而且我发现,班里告状的人次在逐渐减少,参与劝解的人在增多。孩子们在劝导时,那神态、动作、口气,俨然是一个“小老师”的样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