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上课猜谜语。教材是从《幼儿谜语》上选的。三个谜语的谜面和谜底都写在书上。而且,上课前我又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设计了自以为十分成熟的教案。果然,上课后,前两个谜语的谜底幼儿很快就猜出来了,眼看教学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我从心底里感到快慰。
开始猜第三个谜语了。我清晰地念了两次谜面:“一个宝宝,圆头圆脑。拍一拍,跳一跳。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打一个体育用品。”待幼儿充分考虑之后,我请四名幼儿回答谜底,他们都说是皮球。我很高兴地问大家:“小朋友说得对不对?”“对!”
正当我准备出示实物时,诚诚小朋友忽然说:“老师,不是皮球。”我怔怔地看着诚诚,小朋友也都看着她。她站起来,小脸憋得红红的。我温和地对她说:“那你说是什么?”“乒乓球。”我又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妈妈给我买过一只圆头圆脑的乒乓球,但没给我买球拍。我常常用手拍乒乓球。轻轻拍,它跳得低,重重拍,它跳得高。”我忙问小朋友:“你们说,诚诚讲得对吗?”有的小朋友说:“对!”有的说:“是皮球,也可以说乒乓球。”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真没想到诚诚的回答竟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等小朋友安静下来后我说:“诚诚小朋友说得好,这个谜语可以猜成皮球,猜成乒乓球也对。老师今天只给小朋友带来了皮球,没带乒乓球,下次一定补上……”。
课程结束了。老师们说这节课上得很精彩,气氛活跃,处理突发事件也是妥当的。但我却在想,我在备课时只预设未会有一种答案,没想到课堂上会生成这样另一种答案。看来这的确是生成给我带来的 “意外的精彩”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