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班上的孩子在练习踏步走时动作总是懒洋洋的,早上晨锻炼,听着有节奏的音乐声踏步走,孩子们好象还是提不起精神,任凭我再三强调“用力些”、“看谁走得最象解放军”,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又如,小朋友在盥洗时,很多孩子在洗手时,往往打开水龙头后小手在水龙头下冲一冲就好了,“洗洗干净”“多搓搓”的话语,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如果对孩子的指令再明确、细化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明显变集中。如果每次的指示能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言辞稍有些变化,孩子会更感兴趣。于是我就在一些活动中做了尝试。比如,我把踏步走的指令改为“小脚抬高,一二一;手臂摆起,一二一,小胸挺起,一二一。”指令发出后,孩子们的动作果然精神、有力多了。洗手时,我把“小手洗干净”改成了“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窝窝里也搓搓”;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把蜡笔收拾摆放整齐,我的指令是“蜡笔宝宝要回家了,请你把蜡笔宝宝一个一个送回家。”“看看还有哪个蜡笔宝宝没回家的。”在游戏活动时,我把“不要大声说话”“不要在教室里奔跑”的指令改成了“凑着耳朵轻轻说”“一步一步慢慢走”。在这样的指令声中,效果明显,孩子们兴趣浓厚,一点也不觉得是命令,好像还是在做游戏。孩子这些个体是特殊的,我们在组织孩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发出的指令一定要明确到位具体细化,要让幼儿能真正的理解,这样孩子才能按照规则去执行,虽然这样老师讲的话可能就会比较多,但是能让孩子对活动积极投入参与,开心的活动,这才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主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