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该出手时就出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术教育中的绘画教学开始不出现的范图,孩子凭着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开始天马行空地画出天上地下的“花鸟禽兽”,但从画面的行踪来看,像风像雨又像雾,新新人类的理念说那是孩子的涂鸦时期,可这涂鸦时期也太长了,但了中班了,画面上还是寥寥无几的几笔,形虚色拟,叫欣赏画的人们怎样去鉴别孩子的艺术之美呢?
没有积水难以成江河,同样任何技能的习得都必须来源于基本功的积累和沉淀,扎实的绘画技能技巧是奠定一幅好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启蒙阶段的孩子知识库里是空缺的,年龄越小的幼儿给予的东西需要越多,而这一阶段是奠定基础的最佳时机,我们不能放手让孩子任其发展,而应该从研究孩子的“学法”来改革教师的“教法”。
出手一:从点到线
点力度集中的表现是绘画中最基本的笔画,为了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我变换方法让幼儿来进行点的学习与训练,其中有油画棒《小雨点》、《小鸡吃米》、有手指画《树上的苹果》等,经过一个阶段的熟练掌握后,我们逐渐过渡到线的画法,并进行点线结合,如:添画《篱笆墙里的小鸡》、油水分离《老鼠笼》、棉签画《吃饭》、装饰画《妈妈的毛巾》、《暴雨》,再结合区域活动,让幼儿自由画出自己喜欢的点和线条,经过巩固和练习,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创作出《花帽绕线团》、《生日中的蜡烛》、《节日里的礼花》等点线结合的画面,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出手二:从线到形
由于有了线的画法,我通过“变魔术”的口吻把四条线变成了饼干(只需在中间作点的装饰),把线的一头连接到另一头就变成了圆形,孩子们说这是蛋糕、镜子、脸盆、椅子,我点点头支持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根据图形进行联想,锻炼了幼儿思维的活跃性和灵活性,使作画活动充分想象与乐趣,又能强化孩子对图形的认识。为了体现线形结合,我设计有关两者并用的绘画内容,如:妈妈的项链、节日的彩条、汽车上的旅客,从单一到组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线一形到多线多形等顺序渐进的强化训练,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认识用能综合运用。
三、从形到象
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物体都是由形构成,但“形”死“象”活,一张具有生命力的画需要由不定性的形构成活力的象,在启蒙阶段中我从简笔画中的形入手,逐渐过渡到观察实物的形,使栩栩如生的“象”在孩子的笔下生辉,蕴涵生命的活力,因为孩子对于动物尤为兴趣,他们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画出的画是一种带有丰富情感变形符号,动态逼真,可爱风趣,因此,在“象”显示出孩子美术表现力。
出手四:从形形色色到饱饱满满
如果画画没有色彩,那么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一幅苍白无力的画,形是框架,它必须有色来做支撑,也就是说它需要有颜色的填充,才能达到饱和,为了让幼儿感知色彩,我用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和孩子来玩“色彩变变变”和“颜色大风车”等,引导幼儿对色彩的认识,激发幼儿关注色彩的变化。经过一阶段的“形形色色”的结合练习,我们在区域活动中一起创造了《掉到缸里的懒猫》、《彩虹桥》等作品。有了形与色的支撑,还必须培养孩子绘画中的潇洒风格,鼓励孩子大胆作画,表现自己“豪放”的画风,我提倡孩子的“大手笔”,注重物象和画面的“大、满、多”,使画面呈现内容丰富,色彩清晰、构图饱满等特点。以上的点点滴滴则需要从成长的起点抓起。
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新知识的构建、技能的掌握和迁移都离不开适度的示范,扎实的基本功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巩固和练习,当一定的功底扎根后,物体的线形就能在脑海里留下印记,在需要运用的时候记忆马上通过信号传递出来,这时,我们便可在展示欣赏作品后让其观察,然后隐去示范材料,以免造成孩子的想象依靠凭借物从而干扰孩子的思维定势,阻碍孩子画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值得提醒的是;在课程改革后,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许多多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但新的名词新的概念并不自动带来教育实践的有效执行,往往存在着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偏差,或是理解上的全盘否定,走入了“左”和“右”的路线,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教,什么可以教和什么不能教等,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本文中我倡导小班绘画教学必须由教师“主动出击”帮助孩子建构知识链条,只有丰富的素材知识,才能进行有效地想象和创造。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随笔:一句对不起够吗?
下一篇:幼儿教师教育随笔:隔代教育的误区
推荐阅读